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

地震雲

今天2013/11/18/17:00 台南佳里上空發現放射狀波浪般地震雲,浪源推估位於台灣海峽,方向自佳里區西南往東北方向擴散,圖片如下








地震雲(Earthquake Cloud)形成學說:(摘錄自網路)
(1)熱量學說:地震即將發生時,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,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    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,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,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,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,雲的頭端指向地震發生處。
(2)電磁學說: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,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;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,引起電阻率變化,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。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,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雲。
(3)核輻射說:當地球內部產生輻射時,大量穿透力極強的離子穿過地殼進入大氣,在適宜的條件情況下,水滴沿輻射軌跡凝聚成雲,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雲
(4)日本的真鍋大覺教授提出:地震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,使地溫升高,加熱空氣,成為上升的氣流,並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。使10,000 米高空的雨雲形成細長稻草繩狀的地震雲。
(5)呂大炯:地震雲既能產生於震中區上空,也能產生于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。當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應力至遠離震中區時,在應力集中過程中,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岩石發生擠壓摩擦,使熱量增加,地下熱流通過斷裂帶不斷逸出地面,上升到高空,形成帶狀地震雲。
(6)壽仲浩:由於摩擦等因素產生大量熱量,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溫、高壓下變成了水蒸汽,水蒸汽通過裂縫到達地表;到達地表的水蒸汽不斷上升,遇到冷凝條件就形成雲。
(7)地震工作者們認為,地震即將發生時,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,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,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,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,這氣流于高空形成地震雲,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